
多源流理论(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是由美国公共政策领域的知名学者金登(Kingdon)在深入研究理性决策模式、渐进主义理论以及垃圾桶模型理论的优点与不足之后所提出的。作为政策变迁研究中的一个核心且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多源流理论在探讨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金登指出,某一项目之所以能够进入政策议程,是多种因素在某一关键时刻共同作用的产物,而非单一因素所能单独促成的。这种共同作用的实质博兴优配,正是多源流理论所强调的问题源流(Problem Stream)、政策源流(Policy Stream)以及政治源流(Political Stream)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交汇。
图片
▍理论背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翰·W·金登(John W. Kingdon)在1984年出版了《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首次在书中提出了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多源流”理论,具体包括问题溪流、政策溪流和政治溪流。这一理论的根源可追溯至迈克尔·科恩(Michael Cohen)、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和约翰·奥尔森(John Olsen)所提出的“组织选择的垃圾桶模型”。该模型建立在一个被称为“有组织的无序”的组织概念之上,该组织具有三个普遍特征:未明确的偏好、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参与者的不固定性。在这种组织或决策结构中,存在着四条相互独立的溪流:问题溪流、解决方案溪流、参与者溪流以及选择机会溪流。约翰·金登在科恩、马奇和奥尔森的模型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他将联邦政府视为一个“有组织的无序”组织,并指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三条相互独立的溪流:问题的识别、政策建议的阐述与辩论,以及政治活动。这三条溪流各自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发展轨迹,但在某些关键时刻,它们会汇聚在一起,共同推动“政策之窗”的开启。▍核心概念多源流理论蕴含的概念与内容极为丰富,其核心概念包括多源流、政策之窗、耦合以及政策企业家等。首先,“多源流”作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主要用于阐释政策制定的分析框架。所谓多源流,具体指的是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这三者各自独立,却在关键时刻汇聚一堂,共同推动公共问题跃升至政策议程之上。其次,“政策之窗”即三条源流汇聚的关键契机。政策之窗的开启时间极为短暂,却为提案的支持者们提供了宝贵的时机,用以推广其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从而聚焦于他们所提出的特定问题。再者,“耦合”,这一源自物理学的概念,在多源流理论中被金登赋予了新的内涵。他将三个源流在政策之窗开启时的汇聚称为耦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耦合往往并非完整无缺,任何单一源流的耦合都无法单独决定政策的走向。唯有当三条源流实现完全耦合时,相关问题才会被正式提上议程。最后,“政策企业家”,这一角色承担着将三条源流汇聚一堂的重任。通常而言,政策企业家需具备特定的听证权、良好的政治关系、高超的谈判技巧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分析框架多源流理论深刻揭示了政策制订者在注意力分配、问题形成及问题解释方法上的洞察与发现。其核心内容涵盖了议程的建立、备选方案的详尽阐明以及公共政策的最终形成。金登强调,议程的建立尤为关注问题本身的性质、政治环境的考量以及参与者的多元解释,这一过程往往通过专家与政策源流的深入剖析来明确具体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政策问题并不仅限于政策的制订阶段,其影响深远地贯穿于政策的实施之后,问题的有效性与否成为了新的聚焦点,同时也是政策调整乃至终结的起始标志,进而催生了新的分析维度。图片
多源流理论进一步指出,在特定的公共领域内,一系列原本相互独立的要素,因某些特定原因在同一时空场域内发生交集与互动,这一动态过程往往能够推动某一公共问题成功跃升至政策议程之上。这些关键要素被巧妙地划分为三大类别:问题源流(Problem Stream)、政策源流(Policy Stream)以及政治源流(Political Stream)。1.问题源流核心在于揭示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议题。其驱动机制涵盖关键指标波动、焦点事件触发及现行政策反馈等。以卫生领域为例,医疗保健费用成为民众关切,细分问题如费用分担机制亦受瞩目。在此过程中,部分问题能够吸引政府官员注意,而另一部分则被忽视。探究官员关注焦点及原因,是理解问题源流的关键。2.政策源流描述政策共同体如何通过资源投入,推广其政策主张的过程。共同体成员包括专家、官僚、评估人员、预算专家、国会助手、学者、利益集团及研究人员等,他们各持己见,积极在政策共同体中传播思想。在此博弈中,符合标准的政策建议更易于脱颖而出,进入政策议程。3.政治源流则集合影响政策议程的多维度因素,如国民情绪、政治力量、政府换届及执政党意识形态等。信息时代,国民情绪快速表达,推动焦点事件形成,且这些事件往往独立于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例如,政治家感知选民情绪变化,选举结果导致政权更迭。三条源流共同作用,开启“政策之窗”,促进公共问题识别与政策方案采纳,推动政策议程设置。由于“政策之窗”开启时间有限,政策倡议者需及时提出符合决策者价值观的可行方案,以实现政策效果,解决社会问题。▍政策之窗的开合三条源流之所以交汇,首要原因在于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s)的适时开启。这一开启为问题的纳入议程或政策的变革提供了宝贵的契机,故而政策之窗亦被誉为机会之窗(Windows of Opportunity)。政策之窗可细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问题为核心,被形象地称为“问题之窗”;另一类则以政治为背景,被称作“政治之窗”。问题之窗的开启通常源于问题流内的显著变化,如指标变动、焦点事件或负面政策效果反馈;而政治之窗的开启则与政治流内的变化或政治形势的转变相关,如政治舆论转变、新政府当选或政治稳定程度波动等。然而,政策之窗也可能因多种原因而关闭,包括政策制定者认为问题已解决、参与者未能采取行动、促使开窗的事件消失、开窗者失去权力以及缺乏备选方案等,这意味着政策变迁的条件尚不成熟,需要等待下一次机会窗口的开启。▍理论评价1.理论贡献与价值:多源流理论为政策议程设定和政策过程分析提供了全面且动态的分析框架,其理论贡献与价值在于揭示了政策议程设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强调了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政策之窗开启对政策形成的重要影响。这一理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理解,还推动了政策研究方法的创新,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政策过程,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2.理论缺陷与挑战:多源流理论认为问题、政策、政治三源流独立运行,仅在关键时刻交汇,但现实中三者联系紧密、相互影响。该理论更侧重于微观层面因素,可能忽视了经济、文化及社会制度等宏观层面变量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其形式具有单一性,并非所有政策形成和变迁都符合多源流理论的解释;同时,该理论对未来政策的预测性较差,缺乏连续性,且初始概念模型较为粗糙,关键概念的测量不够准确,相关研究主要以定性的案例研究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和解释力。▍应用场景1.政策制定研究。社会政策制定与议程设置受问题、政策和政治共同作用。问题角度需系统性解决问题上升至议程;政策角度由专家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政治角度受国民情绪、公共舆论等影响。多源流理论为研究视角探索政策制定背后“共同作用”可行。2.政策变迁研究。政策经历从初步探索到深化发展的变迁过程,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和作用机理值得深入探讨。利用多源流理论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全面审视政策变迁过程中问题、政策和政治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政策变迁的动因和机制。3.政策扩散研究。“政策扩散”指政策在不同地区或部门传导被新主体采纳推行。内部动因如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外部动因如府际关系影响政策扩散。个人、组织、政策主体、政策属性等也为影响因素,含问题、政策、政治源流“影子”。多源流理论可用于探究政策扩散影响因素。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天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